提要:阳明文化既是贵州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贵州应利用自身优势,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提升阳明文化传承发展的层次。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目标。总书记多次提及阳明文化,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贵州省委、省政府对阳明文化的传承发展高度重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阳明文化研究转化传播列为贵州省重大文化工程。
阳明先生在贵州悟道、体道和传道,其弟子和再传弟子遍及黔中并逐步形成颇具影响力的“黔中王学”,对推动贵州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阳明文化对贵州、中国、东南亚乃至欧美皆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世界性意义。可见,阳明文化既是贵州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
阳明文化的现实价值及其适应性
贵州是阳明心学重要发源地,具有世界性意义和得天独厚的优势,阳明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和较强的适应性,与现实社会有以下适应因素:
第一,阳明文化之“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对贵州思想文化发展、道德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适应性。“知行合一”对凝聚贵州“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和“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皆有启发;“致良知”对唤起内心维护仁义道德的自觉性和提供丰富的伦理道德教育资源,以及激发人的善念善行和止于至善的理想追求有现实启示;“万物一体”思想对构建和谐共生的自然、社会、国际秩序颇具现实意义。
第二,为修炼共产党人心学提供理论资源。阳明心学富含正心修身、存理去欲、抑私制邪、省察克治、心上磨事上练等修养之道,同样适用于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对修炼共产党人心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第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阳明谪居贵州期间遍游黔地,每到一地皆作诗文留念。据考证,王阳明贵州悟道、体道、传道共计24境,足迹遍布贵阳、黔东南、黔南和铜仁,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可据此24境打造一批具有贵州特质的阳明文化地标和心旅胜地,为山水游赋予文化之魂,带动贵州文旅经济发展。
第四,阳明文化是贵州“走出去”的文化符号,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阳明文化和屯堡文化是贵州两大文化宝贝,是贵州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是贵州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部署,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大胆走出去,自信走上台,尽情展实力,全面呈现贵州阳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带动文旅经济发展。
贵州阳明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目标存在差距。阳明文化集儒释道文化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血脉,是影响世界的东方智慧,其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贵州的阳明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还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存在较大差距,还未站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开展研究,故有待深入发掘。
二是与浙江等地的传承发展工作存在差距。浙江是王阳明诞生之地,但贵州是阳明悟道之地和阳明心学缘起与圆融之地。浙江文化资源丰厚,但仍对阳明文化特别重视,2022年是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浙江多地如宁波、绍兴、余姚等开展了各种大中小型纪念活动,仅以余姚为例,余姚从2015年开始连续7年在王阳明诞辰日举办阳明文化周系列活动,2022年将“文化周”升格为“文化季”,围绕纪念篇、论坛篇、讲座篇、传承篇、展示篇等5个篇章举办了17项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活动,如世界阳明学大会、“阳明心学的时代价值”学术论坛、“阳明文化六进基层”等。
贵州虽然也举办了一些学术活动,如孔学堂举办“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和多场阳明文化公益讲座;贵州大学举办的贵州省首届哲学硕博论坛;我院举办的第七届“知行论坛”及十余场“鱼梁讲会”和“阳明讲坛”;阳明悟道之地修文也举行了几场小范围讲座,但计划开展的阳明文化节却因不可抗因素未能实际开展。总之,贵州开展的阳明文化传承发展活动呈现数量少、范围窄、规模小、层次低、受众少等特点,与浙江差距较大。
三是研究的广度、深度和转化率尚待提升。贵州的阳明文化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研究机构多但机制不完善、研究机构山头意识强、研究人员不充足、研究方向不聚焦、研究经费不到位、研究维度单一化、研究层面较狭窄、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由此导致研究成果影响力不足、转化率不高、曲高和寡、传播力不足、受众面不广等。总体而言,贵州阳明文化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尚需提升。
加强贵州阳明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
基于存在的上述问题,要真正实现阳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
一是把阳明文化融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战略。
利用自身优势,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提升贵州阳明文化传承发展的层次,将之融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战略计划。贵州有诸多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阳明文化资源,可为此战略计划提供较多助力:第一,拥有海量数字和纸质阳明文献资源,阳明文化(贵阳)国际文献研究中心集中力量搜集、整理、校编了海内外大量阳明文献,在全国图书馆系统的12家图书馆普查王阳明文物文献,并对国家图书馆馆藏166种文献典籍进行复制,构建王阳明藏书馆和王阳明文物文献陈列馆,研发王阳明馆藏文物文献可视化智能编校平台,开展166种2100万余字馆藏文献的线上点校,完成《王阳明馆藏文物文献全集》(600卷)的智能化研究、编纂、排版和付印。第二,孔学堂的文化地标及其影响力逐步彰显,吸引学术界的目光,孔学堂在讲座开展、课题招标、文献出版、专家入驻、学界引力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在业界的广泛认知度可媲美孔孟之乡。第三,具有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近几年贵州取得的阳明学相关科研成果较为丰硕,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获批近20项,主要聚焦“黔中王学”和阳明学政治社会治理思想,项目数量可对标全国,科研论文发表质量也较好。
基于以上优势,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阳明文化融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战略。
二是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阳明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
第一,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投入阳明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目前,贵州阳明文化研究出现缺乏人才、引不进人才和留不住人才等困境,60岁以上阳明文化研究人员较多但因退休而影响力逐渐式微,40岁至60岁的学术中坚较少,40岁以下几乎缺失,学术断层导致学术梯队建设较为艰难。因此,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营造阳明文化研究“可为、能为、愿为”的良好氛围。
第二,整合资源,形成研究合力。由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菠菜资源平台大全等几家阳明学研究较为集中、有博士硕士点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队牵头,整合省内外相关研究团队和人员联合开展研究,把握以省内专家为主,“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几家研究机构要避免“山头意识”,加强交流互动和团结协作,并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创贵州阳明文化研究的辉煌。孔学堂可提供和搭建内外交流互动平台,阳明文化贵阳(国际)文献研究中心可提供海量的阳明文化文献资源,由此形成研究机构、内外平台和文献资源三位一体的研究优势,对开展阳明文化研究具有较大的潜能和优势。
第三,拓展阳明文化研究的维度与方法。研究维度涵盖文献、思想义理、政治社会思想、教育思想、书法、军事、阳明心学与共产党人心学、典籍整理、注解和诠释等等。研究方法除了传统的文献梳理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外,可借助现代新媒体、自媒体、元宇宙、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及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等研究方法。
三是加强阳明文化传承发展民间机构的建设。
第一,从学术研究层面上看,除了纯学术研究外,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围绕如何将阳明文化以浅显易懂、简单明了、便于复制、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民众、走向基层;第二,以现代人最常采用、最快能用、最愿使用(比如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的方式使人便于、乐于、甘于学习了解阳明文化;第三,在把握政治思想意识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民间机构和组织开展阳明文化的研习、传习、讲习等,如举办读书会、茶话会、文化沙龙等,使阳明文化走向民间化,使阳明文化成为普通人可接触、可了解、可拥有、可转换、能服务现实、具有时效性的文化。
四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利用阳明在黔旅居遗迹遗址,打造“一心二路三圈二十四境”的阳明文化旅游线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需以文化作为精神支撑。与此相应,旅游推动文化传播和发展,以旅游景点为载体,以流量带动数量,以数量带动质量,以服务促进数量和提高质量。
充分利用阳明居黔文献修复、重写、再塑阳明黔中旅居遗址遗迹,打造“一心二路三圈二十四境”的阳明文化旅游线路图,形成三大文化旅游圈:一是入黔离黔圈,含7景——玉屏入黔、兴隆书壁、月潭留书、清平即事、平越思隐、龙里惜别和镇远离黔;二是悟道圣地圈,含11境——驿站结庵、苗彝情深、西园躬耕、蛰居玩易、龙场悟道、龙岗立训、洞天留记、古道瘗旅、古桥天生、六广抒怀和象祠化人;三是贵阳论道圈,含6境——书院论道、南庵忘机、南祠咏怀、栖霞遗韵、半山寻仙和白云堂叙。三大文旅圈构成了王阳明在黔“悟道·论道·传道24境”,全面反映了王阳明在贵州的真实生活及其给贵州留下的宝贵文化和旅游精神财富,同时还提供了集中的经典研学和游学线路。把三大文旅圈打造为旅游圈、文化带、网红街、步行街、网红打卡地等,借助自媒体、短视频等传播平台,融旅游、文化、休闲养心、参学体验、度假和商业开发为一体,推动阳明文化传播和旅游经济发展。
五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打造阳明文化IP。
除了开展阳明文化普及讲座、论坛和研讨会外,还可以编制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舞台剧、情景剧等;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纪录片、自媒体、微信、微博、QQ、抖音、TikTok(抖音海外版)、火山、快手、微视、小红书等多形式创新传播;利用动漫、VR、AR等创作手段让王阳明IP得以更好的视觉化和全新创作,用动漫手段丰富文化IP的沉浸式体验,让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IP产生共鸣,树立文化自信。
来源:当代贵州-34